DSC05844 copy.jpg 

蒐藏達人好禮分享!
伴手禮中的臺灣意象

本業是牙醫的林于昉,將熱情投注在臺灣常民生活文物的蒐藏。在他的私人文物館中,琳瑯滿目的臺灣味伴手禮,凝聚了今昔臺灣共有的生命記憶。

在收藏家兒童牙醫師林于昉的私人文物館裡,有「一屋子的臺灣」,這裡的收藏品盡是「臺灣文物」。回溯每件收藏品的歷史,才知道它們都是從父祖輩過往的生活記憶「跳」出來的。

座落臺北鬧區,才20坪大的文物館,卻讓人彷彿跌入歷史時光隧道裡。「嘉南大圳興建時的照片」、「日本人進攻臺灣的想像圖」,還有許多臺灣歷史文獻和常民生活文物,林于昉說,「臺灣歷史不像教科書那麼生硬,它是很生活的。」

除了文獻和老照片之外,勾起大家最多回憶的,應該是那些印象中曾經在生活裡出現的小玩意,像是臺灣形狀的手工藝品、糖果禮盒、廣告海報等等。而更多的是早期人們禮尚往來互贈的「伴手禮」。

林于昉跟我們分享他的收藏品,而背後的故事亦帶領我們了解一段百年臺灣伴手禮的發展。
DSC05833.jpg 

臺灣土產 宣傳觀光

在日本時代,為宣傳日本在臺政績及發展臺灣的旅遊觀光事業,透過《臺灣鐵道旅行案內》等刊物形塑臺灣、行銷臺灣,1930年(昭和5年)之後的版本,書中附錄了<臺灣土產>,羅列出藺草、水牛角、樟製品、珊瑚、銀細工等利用本地物產及工藝技術,製作的帽子、鏡臺、屏風、花器以及富有臺灣情調的竹筏、城門、蕃刀、蕃衣等等;所裝飾的是臺灣特有的水果、原住民以及臺灣風景區。

「這些文物一看就是臺灣的,不是日本的,它有特定的圖像,都是香蕉、鳳梨、木瓜、原住民、舢板、椰子樹…」林于昉指出,在當時,這些「伴手禮」成功地媒合了臺灣本地的物產以及圖像。

經歷過日本時代的老人家,回憶起「旅行」這件事,大都是「修學旅行」及「進香」。但真的能「到處」旅行的人,非達官貴人莫屬,《臺灣鐵道旅行案內》的主要讀者群之一是日本人,因此上述工藝品常是日本人到臺灣旅行之後,買回去作紀念的。

新版傳單背面.jpg 

臺灣工藝 文化交融

「我希望朋友來我家,我能展示臺灣歷史給大家看」林于昉對他的收藏有著這樣的期望,除了歷史文獻外,器物亦是歷史的一部份,它能吸引目光,也容易引起共鳴,它更可佐證台灣工藝的發展。

漆器是當時日本達官貴人相當喜歡的臺灣伴手禮之一,日治之前臺灣的漆器工藝已隨大陸移民而傳入,但並不興盛;且中國與日本的漆器工藝技術亦不盡相同。日人治臺後,臺灣漆器注入了日本工藝追求精緻的精神,帶動了臺灣漆器工藝的發展,主要的圖樣為原住民杵歌、臺灣名勝等臺灣意象,當時臺灣亦有不少「唐山師傅」,他們有著中國傳統雕刻的工藝技術;於是,中國沿海地區的工匠、日本的工匠和技術在臺灣交融,進而發展出臺灣特有風格的工藝品,這可以說是臺灣近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濫觴。除了漆器外,還有陶藝,像當時的「北投燒」、「南投燒」也是極具有代表性的臺灣伴手禮。

DSC05818.jpg 

名產菓子 大眾品味

若說臺灣工藝器物是日本時期上流社會互贈必備的伴手禮,那麼臺灣的名產菓子,例如:蜜餞、新高飴、木瓜糖、香蕉製品等等,則是大眾路線的伴手禮。因為相較於精緻工藝品,這些名產菓子算是當年一般臺灣人比較買得起的伴手禮。

如果以現在的價值換算,1930年代一盒訂價約1〜3元的伴手禮,大概是當年市區5口之家一日的菜錢。難得出遠門「進香」或「修學旅行」,買點伴手禮給家人親友打打牙祭,也讓這些名產菓子在當年大受歡迎。

臺灣名產菓子不僅在地販售,還鋪貨到海外,包括日本內地及歐美等地區。在林于昉的收藏裡,有一塊「香蕉牛奶糖」招牌,這可是臺灣名菓點心「香蕉牛奶」,在日本島田市特約商店懸掛的銷售看板。再加上,當時香蕉牛奶糖的包裝盒,大概可以想像當年臺灣名產交易熱絡及受歡迎的程度。

「有些紀念品、伴手禮在當時也許只是很『粗俗』的東西,可是它就是代表著那個時代。」林于昉說。這些有著濃厚臺灣意象的「伴手禮」對當時的旅行者而言,是一種在地的回憶、旅行的紀念,但在林于昉的眼裡,它們又多了一股歷史味。(撰文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曾婉琳    文物提供╱林于昉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mand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